2024/06/24
記者
依婉娜威/曾玉蘭/藍若水 台中和平

學科與文化教育並進 落實原民實驗中學精神

squnun pcbaq sazing tuqiy kyo'ik qsahuy ska Gako

台中市立和平區和平國中以泰雅Gaga(請確認)文化為核心的實驗教育課程,在112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在108學年度成為台中市第一所原住民實驗教育國民中學,學校採用學科領域的雙軌制度教學模式,將學科教育與泰雅族文化教育並進,精進課程內容朝向國際教育發展,希望培育學生具有現代知識且能承擔泰雅族文化責任及認同感的全方位之子。 

座落大甲溪畔的和平國中是台中市原住民重點學校之一,學校在108學年度實施以泰雅文化為核心的實驗教育課程,成為台中市第一所全國第三所原住民實驗教育國民中學,從踏出的第一步,和平國中五年來一邊進行民族實驗教育也一邊記錄著。)

(聲音來源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學生 楊允若  Atayal
像狩獵課我們都會去溪邊上課,然後就會學到以前的人,都會怎麼就地取材,就是在山裡怎麼生活。)

(將,刀鋒跟刀背要確認好,好,手放下面一點,這手放下面一點,我們是先輕輕的,先輕輕地敲,它是不是卡進去了,手離開,來,輕輕敲,好敲,握下面,然後輕輕的,輕輕敲把它卡進去。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學生 楊允若 泰雅族
然後農耕課的話,我們就會到這個叫小米田,然後就會種一些,一些老人家沒有食物,會種什麼的蔬菜,然後編織課,就會在後面的編織教室上課,然後裡面就會 老師教我們怎麼去做,還有什麼工具。)

(老師說明地基織跟平織,地機操作有一些,他們會知道原理是什麼? 也可以比較快速的帶入 ,小朋友講說,我們的地基的平織操作, 跟這個織帶機很像。)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學生 楊允若 泰雅族
還有樂舞課,就是會在我們的多功能教室,會教我們做製作口簧琴和怎麼吹奏。)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教學組組長兼英文教師 李品旻
老祖先的智慧,就砍我身邊的竹子,我們生活使用的器皿呢,幾乎都是以竹子作為主要的題材,身邊周圍的山上都會有竹子。)

鏡頭前的學生介紹文化課程的大致走向,還拿出自己製作的趕鳥器。

((為什麼要固定?)因為它裂掉就沒辦法彈搖,會沒有聲音。)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學生 楊允若 泰雅族
因為我們要就是上那個文化課,然後老師又....就是要教我們,想說以前的人都是怎麼趕鳥,就是不讓他們種的東西被吃掉,我學到以前的人,就是他們沒有工具,沒有像我們這樣科技發達,然後以前的人都很聰明,然後就是怎麼去做那個趕鳥器,老師就講說要把它融入在我們的文化課程。)

趕鳥器是泰雅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器具,用聲響驅趕鳥類避免作物被偷吃,工具雖然傳統,卻跟主流學科知識結合。,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自然科教師兼七年級導師 廖本首
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很多時候會有鳥來偷吃,所以呢,我們就以前的那個老人,他們就用竹子做一個趕鳥器,然後來驅趕鳥類,避免農作物被吃掉,那這個部分要配合我們,自然科學的部分,那利用一些簡單的物理的原理,來做出一個趕鳥器,達到我們想要的這個目的,因為我們是把這些學科,它的一些原理放到文化課裡面,所以呢也是讓學生 能夠把上課所學的東西,然後在這個生活當中也能夠應用上,所以這個反而其實是對會考更有幫助,因為這個學生都會有實際的,這個製作的經驗。)

回想108年將轉型為台中市和平區和平國中 ,學校老師開始學習民族教育課程。因此,在106年開始安排耆老學習泰雅族文化和相關知識的課程。)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教學組組長兼英文教師 李品旻
同仁都有一致的共識,就是在成為文化學校要準備授課,授課這個文化跟之前,我們一定要有所準備,因為那畢竟那個都不是我們同仁的專長,所以我們的主任校長 就帶著我們,從大概106年107年的時候就開始在做準備,那準備的就是我們就開始走訪大甲溪這一線的耆老他們,幾乎走訪了所有大甲溪可以傳授給我們,有關於泰雅文化知識的這些耆老,我們就利用我們的社團課或是老師的共備時間,請耆老來帶著我們做,譬如說農耕課程方面的知識的分享,啊編織狩獵還有那些舞蹈,都陸陸續續地利用我們空檔的時間,與耆老跟我們一起共備。) 

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引入泰雅族傳統的日常生活的運用,並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進行教學。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總務主任 范志傑  Paiwan
這個其實是讓學生去理解說,像我們以前在,以前沒有用鐵鍋的時候要怎麼煮飯,他這個容器裡面有水的話,它竹子它基本上不會燒起來,因為這個熱會經過這個水,藉由水然後傳達出去,所以不會把它燒起來,但是如果竹子裡面沒有水的話,它很快就會燒起來,棉花糖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它比較快,如果烤肉的話,它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學生可以藉由棉花糖的加熱可以去理解,熱能其實可以有很多種傳導的方式,像這樣它可以藉由空氣的傳導,棉花糖就可以加熱。)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總務主任 范志傑 排灣族
老師的部分的話,其實就是著重在我們學校,從課程的一開始的課程介紹,然後剛剛我也有做我自己教案的分享,那現在的話就是第三個,還有我們去年有得到教學卓越金質獎的一個經驗的分享這樣子。

相較於都會區的學習模式和中民族實驗教育制度與架構,更深入培育學生現代知識,及理解尊重族群文化的全方位人才,不僅教育學界關注,家長們也願意瞭解關心。

(苗栗縣士林部落 國小生家長
那有聽到消息跟資源是說,和平國中有在提倡這個泰雅族語的,那個加強這個教學,所以特別帶女兒過來做一個觀摩跟參訪。

(家長 
(所以女兒有你們的支持齁,其實孩子的學習會很好對不對?)對,希望是這樣,也希望是這樣啦,也為她以後自己好。)

她也很熱衷這種活動,那她也很有興趣去往這種(族語)發展,因為她從四年級,國小四年級就說,就有講說,我長大想當族語老師,所以我就覺得就給她支持啦。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總務主任 范志傑 排灣族
我們原則上分成三期,打從108學年度開始的三年108學年109、110這三年,我們主要是在做老師的泰雅文化的內涵的那個增能,因為畢竟我們學校大部分老師,都不是泰雅(族),所以必須先上(文化課程),老師去認識泰雅的文化。)

和平國中師資比例以漢族為多數,未曾接觸過泰雅文化感到非常陌生,但仍然接受新的挑戰學習泰雅族文化融入在一般課程。

((老師你是教什麼?)專任輔導,專任輔導,(所以你們全部都要會(泰雅文化)?)對,我們全部都要做,我們算是我們有分組,我就是幫忙協助農耕組。)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教學組組長兼英文教師 李品旻
它對我們來講是新的,所以我們會有點抗拒說,我們到底能不能把它學好,然後交給我們的孩子,這個是我們比較擔心的,所以會有一點抗拒的原因在這裡,那我們會期待又怕受傷,那期待的原因是它帶給我們教學生涯不一樣的一個,像是一個歷程。) 

台中市民族課程融入學科領域的雙軌制的學習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確保學生在接受兩個教育可以跨越多個學科進行綜合教學,也能深入了解和認同自身文化。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總務主任 范志傑 排灣族
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架構叫雙軌制,其中有一軌是我們的文化課程、民族課程,有另外一軌是我們所有的學科領域,國、英、數、社會、自然這些,那這兩個課程就是兩個鐵軌,這鐵軌很重要就是要有那個枕木,這樣鐵軌就不會彎來彎去嘛,那個枕木呢,我們就是利用文化回憶式的教學、沉浸式的教學或是主題式的教學法,把我們民族文化的知識智慧跟學科的知識把它連結在一起這樣子,這是我們第二階段目前在努力的,那第三階段的話就是要,再從這個我們這些做好的課程裡面,再拉出來一些來做更精,可能會走朝向國際教育或者是科學化,像這樣的例子。)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教學組組長兼英文教師 李品旻
所以非常感謝這邊耆老,那我覺得我們在學的時候,其實我有一點點....會有一點點難過,或是有點想要把它保存下來的原因是,當我們請耆老再教我們的時候,我就有一個yaki就說,老師你要幫我錄起來喔,不要只有拍照喔,因為有一天我們就不在,對然後他說,那和平國中有這樣的課程在分享,老師你一定要幫我們錄起來,那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點難過啦,是,那個耆老都語重心長地這樣跟我們講了,就覺得這也是我們的使命,即便我們不是 不是泰雅的,不管是不是泰雅的人,可是你身為一個教師,它就是賦予你的使命,你要帶著孩子做嗎?對那就是學,邊教邊學,邊做邊學)。 

因為耆老的一句話,不僅僅激勵老師們成為文化教育推動的使命者,也引導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從而更加堅定地走在這條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道路上,不忘初衷,繼續向前行。總務主任范志傑說明目前在推動民族教育的狀況。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總務主任 范志傑 排灣族
第一個困境性是我們新進老師的培訓啊,因為我們不是剛起步,所以有一些新進老師,他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去上軌道,我覺得第一個我覺得我們面臨到一些狀況,再來第二個狀況就是,畢竟文化課程的投入有多有少,可能投入比較少的老師,他剛開始就會面臨到他的課程上,可能規劃會沒有那麼的多,因為沒那麼多的時候,有說課程上起來會比較單調一點,那當然這個就需要再更多的歷練,那第三個困境就是我們換了校長,所以我們跟校長的磨合其實還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們前任校長是泰雅人,那我們現在的校長葉校長他是漢人,當然不是說漢人就不認同原住民文化,畢竟新來的葉校長,他對我們原本做的文化課程還有一點點陌生,所以我們必須要多跟校長磨合這樣子,畢竟校長是那個掌控方向啊,那我們是負責划槳,所以我們要確定校長方向後,我們就努力的往前滑。)

推動民族教育課程,邀請部落長者或文化專家來校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讓老師透過長者現場教學 更能理解和認同泰雅文化精神及智慧。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教學組組長兼英文教師 李品旻
真的是也是很神奇的一種力量跟帶領啊,對然後帶著我們全校的老師將一起做,像上次我們的編織老師,即便到現在不管是哪一組的老師,我們都還是一樣還在學,那我們比如說農耕的老師,他還利用他下班的時間,再去大安溪的部落裡面,跟我們的耆老學做kiri(背簍),那我們的編織組的老師也利用他們假日的時間,那我們的台中的耕田工作坊還繼續學編織,精進自己的那個能力跟知識這樣子。)

(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總務主任 范志傑 排灣族
以前一個老家跟我講啊,就說他是泰雅的gaga是一種酵母,要放在孩子的心裡面,未來孩子的人生發酵了,他才會懂得去品嚐這杯泰雅的美酒,所以我們其實是希望 把這個精神面的東西或者是一個種子,一個酵母,放在孩子的心裡面,那他未來可以去灌溉這個種子,然後藉由這個酵母菌發酵,那他的人生,好,也許他不是泰雅的孩子,但是他身上帶有泰雅的精神,泰雅的精神其實很單純、團結、互助、分享、合作,這個放在哪一個族群或者放在哪一個世界,它其實都是通用的。) 

將泰雅Gaga涵意滋養在學生的心中,培養學生對部落的文化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讓泰雅的精神在他們的行動中體現,也培養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