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語傳承不能等!今天的前進部落將帶大家一起認識美麗的排灣語,雖然全程使用排灣族語對話,族人朋友可以透過華語字幕瞭解部落重建「自己的族語自己救,小孩的族語自己教」的觀念。但是族語斷層的年輕家長,有沒有辦法將族語落實在家庭內?一透過鏡頭一起認識一位排灣族的年輕媽媽,如何把族語變成母語應用在育兒的生活當中。
(我們先用餐,我來禱告,(你來。)你禱告嘛,(不是,你來禱告。)我們的上帝啊,現在用禱告,謝謝祢,阿門,好。(太快了,阿門。))
(族語紮根計畫家長 杜倩雯
Ppdakil kari sbiyaw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我教的方式,我沒有很刻意說這是什麼,我不會很刻意這樣講,我是每天起床,我就跟他講,早安,你想吃什麼?我們早餐要吃什麼?他摸到什麼?就跟他說這是什麼?就是這種生活方式,我發現這方式,比你教他這樣子來得有效果。)
(大家好!我是Djupelang,今天帶大家來到我的家鄉-pucunug文樂部落,也是孕育我族語能力的地方,文樂部落,也像其他部落漢化很深,不過文樂長輩們都喜歡使用族語與孩子交談,因此相對於其他部落,這裡有較多的年輕家長參與政府「族語扎根」計畫。今天帶著鏡頭來到這裡,看一看文樂族人怎麼把族語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文樂村是目前少數 尚無公車到達的村莊,因此村民或學生外出 不是自己開車,就是在部落外圍的 入口處校車接送,對外交通非常不便,也因此有不少家長 會把孩子寄住外地就學。
族人從舊部落 遷到現在的文樂村,仍沿用 Pucunug(受到祝福的)部落族名自居,全村也都致力保存 族語及傳統文化。
(跟我說族語問候啊,快啊,(venaqesing)怎麼了?(我打噴嚏了。)他說他剛剛在打噴嚏,醫師說什麼嗎?醫師說你怎麼了?不要吃這個,很髒,(醫師)要你吃什麼?你要吃什麼?醫師給你吃什麼?茄子?(不是 ,)醫師不是有給你帶回家吃的嗎?(kusuli (藥))對,對,那我們走吧,我們去看你的書。)
剛滿4歲的小朋友Apung, 從一出生就沉浸在 全族語環境的家庭,以排灣語為母語,不過3歲開始接觸 家人以外的 以中文與族語溝通的 部落族人之後,他也雙語並用了。
(族語紮根計畫家長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Ppdakil kari sbiyaw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像他是 我從生下他就用族語對話,我幾乎24小時都對他說族語,所以他從小就已經習慣了,從懷胎,生下他,到現在,我們用族語交談,每天每天每天,因為我的先生,不太會講(族語),可是我跟他說沒關係,會的單字,你就講,跟孩子一樣一起學習,所以他(父親)對我來講,他現在也會聽得懂了,他知道的詞彙也變多了,所以這是生活上的,就是我覺得這是很自然就發生的一件事情,應該是說,其實這個(問題),我之前就很多人問,我其實這件事情,很多人來討(教)過我,或者問我「孩子的族語怎麼教的」排灣語如此流利,我就說 「其實我們都會」,我覺得是觀念了,就是,你會怎麼覺得,你看講中文與族語之間,你通常會選擇說中文,因為你認為他聽得懂,講族語他就聽不懂,其實相反,你一直跟孩子說族語,久了 孩子自然就用族語回答,他就會知道選擇哪種話(跟母親溝通),他就知道你在講什麼,所以其實我覺得是觀念的問題,是妳要營造這個氣氛其實不困難,困難是妳要不要去嘗試,就是妳的觀念要想是,我今天會講族語,不是說第一個妳講出來的話是族語,而不是說妳的觀念應該要想說,他一定只有聽得懂國語,不是,是妳族語其實講,第一次一定不知道,就連這個(孩子)也是,第一次我問他這是什麼?他也不知道,第二次,這是甚麼?第三次第四次,他就知道了,所以我都請他們去做,拿甚麼東西?他會問,是這個嗎?我會說不是,我會跟他說靠近甚麼東西,我不會直接跟他說在哪裡,那邊,靠近背包,什麼樣的顏色?在那邊,我會這樣說,他就會去尋找,就像在找東西,他就會知道,原來這個叫做什麼,他就知道了,所以我用叫他去做的方式,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來,教我這些,去,你去教老師那些人在甚麼,這在做什麼?(洗臉,pinaqup(洗臉)。)這個呢?(這也是,pinaqup(洗臉)。)這兩張都是在洗臉?(嗯,一樣。)對,一樣都在洗臉。)
30歲初頭的年輕家長,要全程使用族語,其實難度很高,不過母親Lavulavu並沒有 把族語教學的責任 推給老一輩家人或學校,也不因自己族語能力不足,而使用慣性的中文實施教育,反而主動尋找資源,幫助自己、也讓族語成為孩子的母語。
(族語紮根計畫家長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Ppdakil kari sbiyaw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紮根計畫)它那時候有2年沒有開缺,他(老大)2歲後才開(辦),所以我就去試了,然後我去試的時候,全場的人看到我的時候,所有人都很驚訝,他們就想說怎麼會有那麼年輕的vuvu(祖母),他們都會問我「你是祖母嗎」?我說不是,我說我是媽媽,怎麼會有那麼年輕的媽媽,問我「會說族語嗎」?我說會說一點點,然後後來就面試了,就開始面試了,後來,他們就覺得說「會」,這個媽媽可以講(族語),然後我們去受訓的時候,全場就只有我一個是媽媽,全部都是vuvu(祖母),所以我們那時候在上課時,他們就會特別,那個老師就會特別提到說「有一位很年輕的媽媽在這裡」,我就想說他在講誰,原來在講我,還跑到我的旁邊說你幾歲?怎麼那麼年輕就會說族語,所以他就覺得很難得,其實我也覺得這個機會很好,因為至少可以自己帶自己的孩子,母親自己帶孩子更好,其實,媽媽比較好帶(孩子),因為如果你是媽媽角色,可以24小時是陪在他的身邊,我教的方式,我沒有很刻意說這是什麼,我不會很刻意這樣講,我是每天起床,我就跟他講,早安,想吃什麼?我們早餐要吃什麼?他摸到什麼?就跟他說,這是什麼?就是這種生活方式,我發現這方式比,你教他這樣,來得比效果,所以如果說,這個機會,剛剛好,我可以自己帶,然後我也可以學族語,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能是我們排灣族語,語言太多了,所以有的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去找,不是有一個叫什麼(族語e樂園?) 對,其實很多東西你找不到,因為我們自己的語言就不一樣,各族的語言,腔不同,所以它可能呈現出來的會不一樣,所以有的時候找 會有一點困難了,我其實基本上很少會往那裡找,因為說法不同 而且音也不一樣,所以像有一個之前,那是很早之前的原民會發的一個筆,用點的,它可以發(聲音)出來,(這)是什麼,有人送他那個書, 是動物的,很好笑,它就是,點它是什麼,然後不是有一個豬,山豬,我們點 孩子他說dridri(豬) ,(書發聲) qacang(豬) ,孩子他說不是,他又點 dridri(豬), (書發聲) qacang(豬) ,不是 是dridri(豬) ,所以妳會遇到這種狀態, 所以妳要(知道差異),他就會說「為什麼是qacang(豬) 」,「明明是dridri(豬) 」他會這樣問妳,所以妳就會,所以像妳說這些書籍,有時候可能我覺得沒有很完整,就像我們的腔其實很多不同的,妳也不可能跟他講,說他們叫豬,我們叫什麼,妳只能這樣告訴他,可是有一些書也是不一樣,猴子什麼的,對他來講,他聽別人,他就會發現不是那樣子,所以這些老實講,有一些原民會給的書我會取決,我會先檢視一遍,可以的我就留下來,不可以的我就放(棄),因為這時候你要教,其實就困難了,所以妳說那個有時候我會給他看,可是沒有完全往那裡,其實不會完全,因為我們的腔跟發音不一樣,這樣會影響他未來在講的時候,會有一點沒有那麼準確了。)
原民會自102年開始推動「原住民族語保母托育計畫」,將原住民族語之推動 向下紮根至幼兒年齡階段,105年更名為「原住民族語紮根補助計畫」。保母訪視員現在也由各鄉的 族語推動人員來協助 家庭族語化。
(來義鄉語推人員 Sakenge Rugerug(廖桂香) Paiwan
Qnpahan empstutuy kari 來義
Sakenge Rugerug(廖桂香) Paiwan
是在去年的時候,我才知道有這個家庭,在我們語推的工作項目裡面,本來就有這項協助輔導,族語保母的計畫,剛開始也是好奇她年紀很輕,是不是真的會說族語,我就打電話與她連絡,她一口就答應,我們才開始正式接觸互相學習,一聽就可以知道他們平時使用族語跟孩子對話,確認了他們的母語是排灣語,就開始輔導他們,到現在也有一年了吧,他們真的令人驚喜,因為我看到他們這個家庭,看到家長非常用心地,把族語教給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能夠吸收,包括家中日常用品名稱怎麼說,從這樣的互動,有時候她會問我有沒有教材,是有(教材) 但是不多,教孩子族語什麼方式最好呢,其實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像是站起來 ,洗臉等等,還有從玩遊戲當中,學習很多指令,最讓人驚喜的是Lavulavu這位媽媽,聽到孩子講中文時,會馬上制止孩子「用族語說話」,孩子聽到媽媽要求,會被迫用族語回應,因為其實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會受當下環境及社會影響,小孩長大自然會使用中文,不可能全部只講族語,他有時也會不經意說中文,他自己知道說錯了,會自我要求「要說族語」,我看了都會想笑,在教學中他常讓我發笑,他也會禁止我一些教法,我最後都會順從他,他在說族語時,雖然我是來義村的腔調,他們是文樂的語音,聽得出來是不一樣的,不過語意都差不多,他也都聽得出來我的意思,即便我是用來義腔,我下的所有指令,他都聽得懂,有時我們也會玩遊戲辦家家酒,他會當醫生,為我打針,過程都說族語喔,我真的感受到這個家庭,非常努力落實族語,如果不是家長的努力,我們怎麼可能看到,在家庭推動族語的效果,這是我在這家庭裡看到的現象,到現在依然如此。)
(族語紮根計畫家長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Ppdakil kari sbiyaw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他(語推人員)也是幫助很多,他也跟我們講怎麼互動,畢竟他們是比較專業的,知道怎麼講,有的是 像有些字,有時候我也會學習怎麼寫,因為像羅馬拼音對我來講,蠻困難的,所以那個語推(人員)除了孩子以外,我這媽媽也可以受用,因為教我們族語,羅馬拼音你會知道(使用),你到時候你自己去紀錄,你也可以知道怎麼教你的孩子,所以那個語推的(工作),我覺得他除了教導孩子以外,其實家長也是很受用,我覺得很受用啦,因為像語推老師來了之後,有些字我不認識,我都會問他,這個字怎麼唸,怎麼寫,像我們這種他給我們的書後面,就有羅馬字 (這是他給的),這是他給的,所以你看這個羅馬字,孩子是看這個圖,可是我們媽媽就是看這個字,所以這個就對我來講,就很受用,因為我們不會, 沒有學的你不會知道,我們剛開始學,把它當英文拼音,你會發現好像有點困難,滿彆扭,因為它發音根本就不一樣,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學習如何教學,所以我覺得語推人員的工作,我覺得還不錯其實蠻受用的。)
排灣族的語言,跟台灣其他原住民族語言一樣,屬於現在有2億5千萬人之南島語族,因保留最多古南島語詞彙,很多國外的學者認為 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又因為台灣南島語言有高度的 多樣性與稀有性,因此成為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不過,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原住民語言嚴重流失,因此族語之保存與傳承工作,政府也認為刻不容緩。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鍾興華) Paiwan
Bukung hari kklawa seejiq tnpusu klwaan
Calivat‧Gadu(鍾興華) Paiwan
現在整個社會氛圍已經變了,時代也改變了,我們的孩子已經沒有說族語的環境,有些年輕人想學族語,但他們父母親本身也不會說族語,因此 為提供孩子學習族語,原民會在網路上建置族語學院,各族年輕人若想學族語,都可以上網搜尋原民會建置的網上學習的一些教材,或影片教學可以參考,其實不用擔心會說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學族語 ,是正大光明的事了,所以要積極保存母語和祖先語言,這樣才能延續更多原住民美麗的文化。)
(現在孩子學族語也許是為了考試,為了取得更高的升學分數而去學族語,不過也讓更多學生願意主動學族語,所以身為家長,我們更要努力使用族語,陪孩子孫子習慣說族語,這是傳承文化唯一方法。)
(現在族語的處境,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政府真的重視並想要改善,有不少會說族語的族人,也都受過訓練,擔任族語教學的工作,而且是有薪水的工作,所以會說族語 是一個優勢,可以讓我們未來多一個工作機會,所以千萬不要氣餒或放棄學族語,持續地學習族語,不僅在家庭內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當他們不會說中文時,更能夠成為父母親或長輩的橋樑,所以學習族語是有這種使命的,這是我的親身感受。)
目前國家為保障 原住民族語言的傳承,提供各種資源 以及建立獎勵制度,鼓勵族人學習自己的文化跟語言,但是族人普遍對於自己的 族語學習意願並不高,也因此在傳承和推廣族語上 變成是有資源 卻不運用的困境。
(族語紮根計畫家長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Ppdakil kari sbiyaw
Lavulavu(杜倩雯) Paiwan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是,我覺得(原民會)你要推廣這個族語,我覺得 那是我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應該要做一個類似宣導,先跟這些vuvu或是長輩,先跟他們講說,我覺得要宣導一個觀念是,族語這件事情不要這麼制式化,我的意思是說先宣導他們說,這個族語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是很自然發生的,應該是說,因為其實很多人不認同這件事情,我還有遇過一個是,他說學族語又怎樣,妳在工作上用不到,英文有些人會學,妳看 一個是英文然後族語,他們會選擇讓小朋友去學英文,因為這是未來工作會用到的,那妳族語是要幹嘛,所以我覺得第一個是觀念,我覺得應該要先宣導觀念,給這些家長說,這是妳本來的東西,不要去刻意說一定要所以你看像語推人員,會遇到這些困難,他那時候也跟我聊過,他也發現他接觸的家庭,這些人一開始就是不認同,當妳不認同時妳怎麼教,妳根本沒有辦法融入這個東西進去,所以對他們來說,我覺得妳應該是政府可以多宣導,或者是比如說像上課的這些族語老師,還是保母,還是家長,我覺得妳要有一個先告訴他們這個的重要性,是先去推廣觀念這個東西,因為你的觀念認同了,其實就很簡單,現在對他們來講困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同,雖然我們會講會說族語,但是很多人不認同,就覺得我學族語能幹嘛,這個標號就會出現,其實最大的問題點是在妳認不認同妳自己的東西,就是妳認不認同這個東西,母語在妳生活中是不是有,如果你自己不認同,妳資源再多,妳經費再多,他也不會去那個(接觸),妳看,其實原民會很用心,他都會為了因為像在教的時候,很多人在講說不會,怎麼教,沒有東西,他們(原民會)就把這些教具寄給我們,這些教具其實都很好,這些東西其實都很好,可是就像我講的,妳如果不會使用,妳沒有認同這件事來講,他花這些東西對妳來講,也沒有特別的幫助了。)
現代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族人,因學業或工作等原因離開家鄉,使用族語機會變少,沒有學習語言的環境,相對也降低學習意願。而都會區原住民 在語言學習環境 相對於原鄉部落 更缺乏。
族語推動10多年了,也許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年輕家長,像Lavulavu一家,把自己的語言,當作是族群的身分證,從自己的孩子開始,把族語當作母語使用,傳承文化,但畢竟是少數;如何激起大家對母語的重視,好像跟時間賽跑一樣,政策只是開端,最龐大而艱難的工程,是整體社會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視和觀念的改變。
(耶穌的愛 …我們一起向世界活出愛。好了,好了嗎?(對。)好,拍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