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uasiria Hitu ta'iara maiatuhluhlu miararuma
在原鄉,除了醫療可近性低之外,部落的心理健康更是一大難題,而屏東一群青年,透過小米療育,開啟文化裡的心理照顧。
(桃源區衛生所公衛護理師 tjuku revuci(童惠萍) 排灣族
cucumaisasavusavuanʉ
tjuku revuci(童惠萍) Paiwan
不論是交通弱勢或是經濟弱勢,那你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他們更枉然去談,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88風災過後,不只房屋需要重建,族人的心理健康更需要修復,因而部落心理衛生需求增加,衛福部挹注心理醫師人力進駐原鄉,但是非原民的心理師,常因語言及價值觀的不同,無法深入探討族人的內心狀態,所以高雄桃源區衛生所結合在地資源,建構屬於部落的心理輔導網絡。
(桃源區衛生所公衛護理師 tjuku revuci(童惠萍) 排灣族
cucumaisasavusavuanʉ
tjuku revuci(童惠萍) Paiwan
我們當地就有結合教會的牧師,在地的耆老成立一個愛關懷協會,所以我們就會定期地去長者家中,有需要的人去做靈性的關懷跟禱告,去提升(心衛)這方面不足的地方。)
(居服督導 Hongay(林采萱) 阿美族
cucutumatuturu
Hongay(林采萱) Amis
可是他們真的如果生了重病,他們有可能會選擇回鄉去療養,考量到照顧的人力跟經濟的支援,所謂的就地安老、就地就醫,那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心理上面的一個安慰。)
從都會回到原鄉,長者期盼透過與部落的連結,獲得心靈上的撫慰。而屏東也有一群青年,在88風災之後透過小米療癒,串聯起長者口中的小米文化,共同建構老中青與傳統作物的關係,因此,青年們開始認識田間勞作的時序,從中照顧長者的心理狀態。
(業者 dresedrese(林詠辰)
cucutaku'I'iarʉ
dresedrese(林詠辰)
很多的長輩他是失去伴侶的部分,所以他要面臨自己一個人去照顧田間(作物)的困境,再加上大部分年輕人出外勞動,所以就沒有人在部落照顧,這樣還想要在田間持續種植,但是卻勞動力下降的長輩。)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長者也漸漸凋零,原本建構與小米的文化連結,也難與新一批的長者產生共感,青年們是開始思考,如何創造與土地的新傳統。
(業者 dresedrese(林詠辰)
cucutaku'I'iarʉ
dresedrese(林詠辰)
4、50 歲的變成到6、70 歲,那這一群長者他所面對的是文化斷層也是很嚴重的,所以我們可能就不能,單純只用小米做為物的連結而已, 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這樣健康的食用使用的這件事,如何回歸到他的生活裡面。)
隨著當代愈來愈多人重視心理情緒,原住民族該如何在這多元的社會當中、難過的歷史脈絡當中,從文化底蘊裡建構屬於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台灣社會一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