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許家榮 台北市

政治大學建泰雅穀倉 民族教育再創新頁

之前帶您看過,現在不少原鄉校園內都搭建了傳統建築。不過位在都會區的政治大學,這幾天校園也開始搭建泰雅族傳統穀倉了。這是由學生自主發起的通識課程,從建築的文化背景、實地踏查,到現在他們將花費兩周時間搭建完穀倉。對於成果師生們充滿期待,一起來看他們搭建過程。

周末的政大校園傳出敲打聲,一群學生在空地上搭建泰雅族傳統穀倉。

仔細將穀倉的結構、梁柱綁牢,這是由學生自主發起的通識課程。

(學生 Hana 太魯閣族:
因為我們社團有一個搭蘆灣社,但是我們沒有一個,讓搭蘆灣社團同學聚集在一起的建築物。)

之後向校方提報課程計畫獲得支持,並從原民建築文化課程、實地踏查以及學習工法開始,五月正式搭建穀倉,三天時間已做好建築結構。

(指導老師 陳文成 泰雅族:
竹子的一些,竹跟藤的一些綁的過程,綁的過程我們要去告訴學生,它的故事的來由,為什麼要這樣子綁,這個就是要慢慢去教他們的,反而越後面時間會拉越長。)

搭建過程請到新竹五峰泰雅族人,一步一步教學,傳統智慧傳承讓他感到高興。學生也從中認識不同文化,以及身分認同。

(學生 風佩萱 賽夏族:
我覺得它除了像是這種物質性的代表,我覺得它也算是一種精神寄託。)

(學生 Hana 太魯閣族:
就算這個竹屋最後因為腐爛,或是毀敗然後被拆除,但我還是希望它可以因為這次的過程,然後留下一些什麼影響。)

(政大原資中心行政專員 Lavawsu Tuthivang (楊珮琪):
我們會選在這個相對它其實算是一個滿開闊的地方,然後師生們在這邊來來往往,都可以看到我們在幹嘛,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希望透過這樣子的行動,讓學校裡的非原民師生,可以去更注意到我們原住民族的文化。)

學生們各司其職,有的烤竹子,有的搭建結構,位在校園一隅的傳統穀倉,將搭起校園中文化橋梁,更充滿師生寄託的情感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