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Tjivuluwan Rayan(孫政賢) 台北市

氣象署.國家太空中心簽MOU 提升預報精度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中央氣象署與國家太空中心,在日前(9號)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要針對去年10月發射的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還有「福衛七號」所收集的數據,合作應用在太空天氣和海象預測的作業。

中央氣象署與國家太空中心9號簽署合作備忘錄,要以福衛七號,以及去年10月發射的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所收集的資料,合作應用在太空天氣和海氣象測報作業。

(中央氣象署長 程家平:
福七所提供的資料基本上是溫度、濕度,那當然它還可以衍生出壓力,特別在熱帶地區,我們說其實在南北緯45度之內,它的資料量是過去福三大概十四倍左右,那這個獵風者它提供的是低層,在海面的資料,對於風的量測,它可以量測到比較大的狀況,特別是在颱風的時候,所以這個是一般這個觀測儀器,或是一般的衛星觀測,它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由於福衛七號是經由大氣的折射,提供的大氣、電離層等資訊,而獵風者主要是透過海面的反射,提供目前相對缺乏的海面風速數據,兩者可進行互補。中央氣象署表示,從過去的數值模擬對比分析福衛七號資料,能提升氣象預報準確度6到10%,增進颱風路徑預報能力;而獵風者衛星自去年升空後至今,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校正,預計6月即可應用在氣象預報與太空天氣的觀測。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吳宗信: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國家發射場的選址,今年大概二月的時候,大概有開過一次(委員會會議),把這個廠址的條件、物理條件、交通條件,種種這些把它定下來了,再過來就是我們在拜訪可能的單位,比如說東部,我想東部才有可能現在持續正在進行中。)

在去年五月通過的《太空發展法》中明文規定,應建置「國家發射場域」,若未來選址在原鄉、部落範圍,國家太中空心表示將依循原基法第21條,取得部落的諮商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