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你知道我們現在長照有一個盲點,就是認為說老人家都是被動的,是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家固然是需要被照顧,但是老人家能不能照顧別人?」
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甚至還可能提前到2025年。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退休、長照、銀髮照顧等議題,也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是你知道老人家除了被照料、被關懷,也是可以付出照顧、給予溫暖的角色嗎?
位於新竹尖石鄉的田埔部落,有一群泰雅族人透過復育小米,讓長輩搖身一變成為田間的照料者,重新賦予他們身心靈的自信和健康。而這當中的幕後推手就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的副教授林益仁。
林益仁:「我們看到大量的比較高齡的婦女在那裏,這些高齡婦女照顧什麼?照顧小米田阿!照顧小米的文化阿!誰有小米的知識,是現代的大學生嗎?沒有阿,真正懂得還是部落這些耆老。其實我們在山上發現說,老人家最大的遺憾就是說沒有伴,倒不是說一定都是身體上面的,如果你有一個小米田,他每天去看看小米、拔拔小米等等,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安慰。我認為小米方舟其實也是中間那個橋樑,它帶出來的是身體的療癒。」
部落長輩走進小米田,看看今天的小米長得好不好,在田間會和其他人一起聊天,偶爾想起小時候的回憶,收穫的時候還能品嚐到飽滿美味的小米。林益仁形容,這些都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將時間拉回到4、5年前,由林益仁和田埔部落族人芭翁‧都宓(Pagung Tomi)共同推動的「小米方舟」計畫,在部落婦女和耆老們一個拉一個投入下,如今田埔部落小米田的景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芭翁笑說,原以為只有自己一頭熱,沒想到現在反而是長輩們耐不住性子,一有空就主動帶著鋤頭和椅子,在小米田耗上一整天。
芭翁說:「一些老人家會很期待說小米,我們再過多久要去間拔、拔草,他們自己很主動的鋤頭帶著、椅子帶著,很自動的自己排排隊,他們蹲在小米田是很快樂的,因為有機會聊天,如果他不到小米田,他就是窩在家裡,也沒有說話對象。二來這些婦女有的是單親,可能就是先生過世、小孩在外面工作的,山上只有他一個獨居,在田裏面的婦女都是部落裡面更弱勢的人。但是參與這件事情讓他們很開心,因為讓他們活得更有自信。」
部落婦女們到底有多麼興奮?還能從泰雅族耆老Kumi Tali坐不住的雙腿中窺知一二。她興奮地與我們分享小米的脫殼過程,眼神炯炯發亮地說著:要不是因為今天天氣不好,你們怎麼看得到我在家?天氣好時,一定可以在小米田找到許多和我一樣的婦女們!
Kumi Tali說:「要不是下雨天,你們怎麼可能看得到我在家,好天氣要找我,肯定要到小米田才能找到,現在部落婦女可以在小米田暢談自如,隨著耕序及祖先的智慧中找到樂趣,每天開心當運動與復健,身、心、靈也跟著健康起來了。」
小米方舟計畫著實讓長輩們找回老年生活的重心與樂趣。不過,也許有人會訝異,種小米這樣需要彎著腰、蹲下來的繁重工作,不是反而會折騰他們年邁的身體嗎?芭翁‧都宓說,藉由身體的勞動可以幫忙找出老人家的健康問題,從中給予關懷跟照顧。
芭翁:『從健康監測開始近來,我們後來發現,是不是因為工作,種番茄的那個持久,影響到我們這邊的健康問題,所以是從監測開始,我就說我們可以種小米,種小米工作的做跟種番茄動作是有差異性、不同的,他的疼痛地方也不一樣,這個小米進來之後,長照也就進來了,文化照顧也就進來了。』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分析,照顧不應只侷限在物理上或身體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也是最常被人遺忘的,就是心理、社會以及文化層面。
林益仁說:「針對這種文化的脈絡去發展出來的活動,例如說小米方舟這些活動,對於他們健康的促進跟保養是很有幫助的,甚至我們看到有人身體上出現一些問題,可是你透過這種社會跟文化機制,有時候回過頭來,讓他身體忘記病痛,甚至他的身體也會慢慢好起來,也有這種例子,事實上我們要比較多方面來看待照顧的議題,必須要從雙向角度來看老人的議題,我們在山上就是在做這個長照的計畫。」
我們常說「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林益仁教授憑藉醫學人文的專業知識娓娓訴說,從人文角度看來,「小米方舟」計畫實則在進行一項「療癒」過程,透過人與人、人與自然、土地關係的修補,形成一個循環,在這樣的交互作用下,人、自然、土地與文化,都有了嶄新的面貌。
林益仁:「我認為小米方舟其實也是中間那個橋樑,她帶出來的是身體的療癒、是不同的人的關係的修補,也是一種療癒,還有最後更重要的是人跟大自然,就是說我們用這種傳統作物,不用化學,不用農藥,我們遵循自然的節奏,然後去種這些作物,我們得到的是健康的食材,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也合好了,我們也從自然裡面去學習到我們怎麼樣跟大自然、跟我們周遭環境相處的關係,所以還是回到那個療育,這個療癒是脫離我們過去很狹窄的,只是在醫院裡面看病的療癒,他延伸到社會關係、人跟自然的關係。」
而除了從人文角度的觀點去看,林益仁也分享,從醫學健康專業的層面切入,小米本身豐富的營養價值,也是這項長照嘗試中可以發展的面向。
林益仁:「所以在小米的工作上面,至少還有幾個部份是我們這邊的醫學健康專業可以跟部落合作,譬如說第一個就是營養的部分,現在大家都知道紅藜,但是就我們所知,研究報告裡面,小米的營養成分不下於紅藜,他有什麼樣的營養成分?然後多吃小米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幫助?這就是我們可以做的。另外就是說,小米可以開發出什麼不一樣的食品,不只是小米酒,小米還可以做什麼?另外當然還有一些產銷的部分,怎麼去打通產銷的網絡,部落不單單只是賣這個原料,現在我們講的不只小米,小米可能就是帶出部落的農產,比如說部落有機蔬菜、番茄,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怎麼搭配。」
從醫學、人文、身體到心理各個層面,再再證明「小米方舟」不僅是復育小米的文化運動,更是一項具有在地性及文化視野的長照嘗試。它也一改現有長照政策中,將老人家當作被動角色的印象,使部落相對弱勢的婦女和耆老們,成功從「被照護」的角色,翻轉為「照顧者」以及「知識賦予者」。林益仁忍不住向年輕人喊話:「真的不要再小看老人家囉!」
他說:「這些耆老年紀都比較大,他可能行動不是那麼方便,工作效益不是那麼快,但是他擁有的知識都是其他人都沒有的阿,所以如果我們的長照要在部落推動的話,不能一直把老人家當成是,你就坐在那裏我們來照顧你就好,應該是他們也可以來照顧阿,來照顧文化阿,來教小朋友阿,他們可以告訴他們說,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是什麼,我們跟人怎麼相處啊。」
人的一生必定經歷 「生老病死」,如何在死亡的終點線前,活的健康,活的快活、活的有意義,或許才是長照關係中應該開闢的課題。田埔部落的長照模式成功回應了在地性,在這樣的長照場域中,沒有冰冷尖銳的醫療設備,而是用金黃柔軟的小米景緻作為處方籤。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與文化氛圍當中,發揮智慧與所長,更再次找回年少時,族人共同為部落努力的情感。
面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嚴峻課題,或許你我都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長照藍圖中,找尋屬於自己的處方籤。